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勤奋学习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匡衡勤学而无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匡衡刻苦求知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以下是该故事的原文及其翻译,并附上阅读理解的答案。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年轻时家里贫穷,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线无法照到他家。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把邻居家的光引进来,借着这微弱的光线读书。当地一位大姓人家文不识家中藏书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奇怪,询问匡衡原因,匡衡回答说:“希望能读遍您家所有的书籍。”主人深受感动,资助他读书,最终匡衡成为了一位大学者。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匡衡为什么要在墙上凿洞?
- A. 为了通风透气
- B. 为了借邻居家的光读书
- C. 为了方便进出邻居家
- D. 为了节省蜡烛
正确答案:B
2. 文不识为何资助匡衡读书?
- A. 因为匡衡聪明伶俐
- B. 因为匡衡勤奋好学的态度打动了他
- C. 因为匡衡是他亲戚
- D. 因为匡衡是他的仆人
正确答案:B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 要学会利用资源
- B. 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
- C. 勤奋努力可以克服困难
- D. 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正确答案:C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了解到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只要拥有坚定的学习意志和方法,仍然能够取得成功。匡衡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持学习,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