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同情情感。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寒冷的冬夜,去认识一位在街头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谁?她的故事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
学生齐读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 小女孩的处境如何?
2. 她为什么在寒冷的夜晚还在街上卖火柴?
3. 她经历了哪些事情?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描写:
“天气又冷又黑,空中飘着雪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寒冷的环境对小女孩的影响,感受她所处的艰难境地。
2. 心理描写:
“她不敢回家,因为爸爸会打她。”
通过这句话,学生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恐惧与无助,激发他们对人物命运的关心。
3. 火柴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小女孩每次点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火柴不仅带来温暖,也象征着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幻想。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想象:
“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在寒冷的夜里,你会怎么做?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 如果你是她的家人,你会怎样对待她?
- 如果你是路人,你会不会帮助她?
-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她好得多,我们该怎样珍惜现在的幸福?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贫困儿童、流浪儿童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一个童话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良与冷漠。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活。”
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2. 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如《丑小鸭》《海的女儿》等,比较它们的主题与风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今后可进一步结合现实生活案例,深化主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