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教案((2))】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法则,能够熟练进行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有理数加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加法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规则。
- 难点: 理解“绝对值较大的数符号决定结果符号”的原则,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情况下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温度计模型、数轴图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今天早上气温是-3℃,中午上升了5℃,那么中午的气温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种温度的变化?
引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回顾整数加法
复习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的加法,如:
+2 + +3 = +5
-2 + -3 = -5
(2)学习异号数相加
教师通过数轴演示:
-3 + 5 = 2
-5 + 3 = -2
引导学生观察:
- 当两个数符号不同时,结果的符号由绝对值较大的数决定。
- 结果的绝对值是两个数的绝对值之差。
(3)归纳加法规则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
- 异号两数相加,符号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绝对值相减;
- 互为相反数相加,结果为0。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
① -7 + 4 = ?
② 6 + (-9) = ?
③ -8 + (-3) = ?
④ 12 + (-12) = ?
(2)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第②题和第④题,说出各自的思路,并互相点评。
4. 拓展提升(10分钟)
出示一道实际问题:
“某银行账户上原有500元,今天支出800元,账户余额是多少?”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00 + (-800) = -300
说明这是有理数加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掌握了同号、异号及相反数相加的规则,理解了如何根据绝对值大小来判断结果的符号。
(2)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35页练习题1-4题,另选两道自编题目并解答。
五、板书设计:
```
有理数的加法(2)
1. 同号相加:符号相同,绝对值相加
如:(-3) + (-5) = -8;(+4) + (+6) = +10
2. 异号相加:符号取绝对值大者,绝对值相减
如:(-7) + 5 = -2;6 + (-9) = -3
3. 相反数相加:结果为0
如:(-10) + 10 = 0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规则。但在异号相加时,部分学生仍存在混淆,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练习与巩固。
---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进度适当调整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