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本精讲(-)】《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收录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重要范本。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留学美国,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的作品风格朴实细腻,情感真挚,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春》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课文内容分析
《春》是一篇以描写春天为主题的散文,全文围绕“春”展开,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开头:总起句
文章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篇,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之情。
2. 春草图
作者通过“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草的顽强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则进一步描写了春草的颜色和质地,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3.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儿以人的性格,展现出春天的热闹与生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则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加鲜明。
4. 春风图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通过对风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春天的温柔与舒适。“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古诗,增强了文学性,也使读者感受到春风的温暖。
5. 春雨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这句话点明春雨的特点,接着描写雨中的景色,“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运用比喻和排比,使春雨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
6. 迎春图
文章最后提到“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描绘了人们在春天里活动的场景,表现出春天带来的活力与希望。
三、写作特色
1. 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先总写春天的到来,再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最后总结春天的美好,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3.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文章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景象。
-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 学习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难点
- 理解文中一些较抽象的描写和意象,如“春天的脚步近了”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 掌握如何将个人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中,提升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
2. 比较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文章,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或艾青的《春姑娘》,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春天。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春天带给人们的启示,如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等。
六、结语
《春》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首献给春天的赞歌。它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希望,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让春天的美好永远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