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致酒行》原文翻译与赏析】《致酒行》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一首古体诗,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奇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这首诗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浓厚的悲壮气息和强烈的个人色彩。
一、原文
《致酒行》
少年饮酒,醉卧酒家,醒时已觉年华老去,遂有感而发,作此诗以寄情。
>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 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 桂岭瘴云愁北客,洞庭春水思南冠。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落叶他乡树,孤灯故园人。
> 此身虽在,堪惊。
>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二、白话翻译
我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心中满是忧伤。在江边送别,泪水不禁落下。远离故土已有三千里之遥,被贬至荒远之地已经十二年了。岭南的雾气让人忧愁,洞庭湖的春水让我思念故乡。鸡鸣声中,我走在茅草小屋旁的月光下;行人稀少,只有板桥上的霜痕。异乡的树木落叶纷飞,而我却独坐孤灯下,想念家乡的人。虽然我还活着,但内心的恐惧从未停止。狂风搅动荷花池中的水,细雨打湿了藤蔓覆盖的墙。曾经在洛阳赏花的我,如今虽身处偏僻之地,但也不必叹息。
三、诗歌赏析
《致酒行》是李贺在贬谪途中所作,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也透露出他对理想的坚持与不甘。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1. “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痛苦与无奈,距离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凸显了人生的艰难与孤独。
2. “桂岭瘴云愁北客,洞庭春水思南冠”:通过描绘南方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李贺诗中非常著名的句子,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4.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人用昔日的繁华对比现在的荒凉,表现出一种豁达与坚韧,尽管身处逆境,仍不愿轻易放弃希望。
四、结语
《致酒行》不仅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更是一首体现诗人精神风貌的作品。李贺以独特的笔触,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出一位才子在困境中的不屈与坚守。这首诗虽写于贬谪之时,却依然充满力量与希望,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