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进行类比劝谏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语言艺术。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体会古人智慧。
-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勇于进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邹忌劝谏的艺术及其对齐王的影响。
- 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修辞手法,如比喻、类比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讽谏”、“纳谏”等词语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别人对你提出建议,但你说‘我听不进去’的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表达意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一位聪明人如何巧妙地向君主提出建议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懂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讽”、“纳谏”、“朝服衣冠”等)。
3.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气。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邹忌为什么选择用“妻、妾、客”来类比自己与齐王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邹忌的心理变化:从自我怀疑到自信,再到劝谏成功的过程。
3. 讨论:齐王为何能接受邹忌的建议?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角色扮演(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邹忌、齐王、妻、妾、客。
2. 模拟对话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心理与语言风格。
3. 教师点评,强调“讽谏”与“直谏”的区别。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讽谏”?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委婉劝告”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3. 教师总结:劝谏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忠言虽逆耳,良药苦口利病”的道理。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劝谏”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
一、导入:如何有效表达意见?
二、初读:理解文意,掌握字词
三、精读:分析人物心理与劝谏艺术
四、角色扮演:体验语言与情感
五、拓展:联系现实,思考劝谏的意义
六、小结:忠言逆耳,良药利行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文言文的理解与现代应用的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风格的感知,提升其阅读能力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