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设施系统管理制度】为保障单位内部各类公用设施的正常运行,提升管理效率,确保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安全,特制定本《公用设施系统管理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与公用设施相关的设备、系统及操作流程,旨在规范管理行为,明确职责分工,提高整体运营水平。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所有公共区域内的供水、供电、供气、通风、空调、电梯、消防、弱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涵盖新建、改造、日常运维、故障处理及应急响应等方面。
二、管理职责
1. 管理部门:由后勤或资产管理部负责统筹管理公用设施系统,制定年度维护计划,监督执行情况,并定期组织检查评估。
2. 使用部门:各使用单位应配合管理部门做好设施的日常使用与保养,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
3. 技术人员:专业维修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作业安全与质量。
三、日常管理要求
1. 登记备案:所有公用设施应建立台账,记录设备型号、安装位置、使用年限、维护记录等信息。
2. 定期巡检:根据设施类型制定巡检周期,对关键设备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运行状态良好。
3. 故障处理:发生设备故障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防止影响扩大。维修完成后需填写维修记录,存档备查。
4. 节能管理:鼓励合理使用能源,禁止浪费行为,推广节能技术与设备,降低运营成本。
四、安全管理规定
1. 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公用设施相关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2. 风险排查:对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3. 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如停电、漏水、火灾等)的应急处置方案,并定期演练,确保应对有效。
五、维护与更新
1. 年度计划:每年初制定公用设施维护与更新计划,包括预算安排、项目内容及实施时间表。
2. 技术升级: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
3. 报废处理:对老旧、损坏无法修复的设施,按规定程序办理报废手续,避免造成二次危害。
六、责任追究
对于因管理不善、操作不当或未履行职责导致设施损坏或安全事故的行为,将依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处理。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后勤或资产管理部负责解释与修订。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共同维护良好的公用设施运行环境。
通过以上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公用设施系统的管理水平,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单位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