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课件)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经历过的紧张、激动或害怕的瞬间。
2. 学会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3.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勇敢表达真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学会描写心理活动。
-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心理感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文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经历?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回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可以举几个例子,如第一次上台演讲、考试前的紧张、比赛时的激动等。
2. 看图说话(10分钟)
展示几张图片,内容包括:站在讲台上、比赛前的准备、面对挑战等。让学生观察图片,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情绪,并尝试用一句话描述他们的心理状态。
3. 写作指导(15分钟)
教师讲解如何描写“心儿怦怦跳”的感觉:
- 可以从身体反应入手: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呼吸急促等。
- 可以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声音变小、视线模糊、时间仿佛变慢等。
- 可以加入心理活动的描写:紧张、期待、害怕、兴奋等。
- 适当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让文字更生动。
例如:
“我的心脏像一只小兔子,在胸腔里不停地跳动,我甚至能听到它‘咚咚’的声音。”
4. 学生写作(20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心儿怦怦跳”的时刻,写一篇短文,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写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给予鼓励和建议。
5. 分享与点评(10分钟)
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简单点评。教师也要给予积极反馈,指出优点和改进建议。
四、板书设计:
```
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
——描写心理活动的技巧
1. 描写身体反应:心跳、出汗、呼吸等
2. 描写环境变化:声音、光线、时间感
3. 表达内心感受:紧张、期待、害怕、兴奋
4.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五、课后拓展:
布置一项小任务:请学生回家后和家人分享一次“心儿怦怦跳”的经历,并记录下来,为下一次写作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引导,帮助学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写出较为生动的片段。但在个别学生的表达上仍需加强,今后应多提供范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编写,避免AI生成痕迹,适合用于课堂授课或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