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中涉及的航天科技知识。
-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叙事线索。
- 分析文章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意义。
- 探究航天事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航天成就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问:“你们知道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是什么时候吗?我国的航天事业有哪些重要突破?”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找出文章中的关键时间点和事件。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教师可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深入研读(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第一部分: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 第二部分:讲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 第三部分:总结航天事业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2. 重点分析:
- 关键语句分析:如“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等。
-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等,体会语言的感染力。
- 人物描写:通过科学家、航天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文章中提到的航天成就有哪些?它们对中国有何影响?
2. 你认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3. 如果你是航天员,你最想做什么?为什么?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后续的航天成就,如“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等。
2. 结合当前科技发展,思考未来人类是否能实现星际旅行。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航天事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航天梦》,字数不少于300字。
2.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整理成一份简要报告。
六、板书设计:
```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主要内容
1. 起步阶段
2. 突破阶段
3. 成就与展望
二、语言特点
1. 准确、简洁
2. 情感真挚
三、主题思想
1. 科技兴国
2. 民族自豪感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今后应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