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珍惜,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把握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我”与闰土之间纯真的友谊。
-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感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一首轻柔的音乐为背景,播放一段关于童年回忆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随后提问:“你们有没有一个难忘的朋友?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交流中,学生纷纷表达了对“月下刺猹”“雪地捕鸟”等情节的好奇与兴趣。
(三)精读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关注闰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
-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 “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所以总不许他出门。”
通过这些句子,学生感受到闰土虽身处农村,却性格开朗、聪明伶俐,与“我”的关系亲密而真诚。
(四)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我”觉得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
2. 文中“我”和闰土之间的友谊有哪些表现?
3.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回忆?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从人物语言入手,有的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课堂气氛活跃。
(五)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一谈自己童年的朋友或难忘的经历。学生们踊跃分享,有的说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有的讲起曾经一起放风筝的日子,课堂充满了温情与共鸣。
(六)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闰土形象的典型意义,指出鲁迅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珍视,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最后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难忘的一个朋友。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增加学生互动的时间,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五、板书设计
```
《少年闰土》
人物形象:聪明、活泼、纯真
友谊特点:真诚、无私、难忘
情感基调:怀念、感慨、深沉
```
六、教学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乡》《呐喊》等,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