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案例及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诗歌往往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而成为教学的难点。《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体验。本文将围绕这首诗的教学实践,分享一次具体的教学案例,并结合课堂实际进行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背景与设计思路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一首现代诗,作者通过“铁索桥”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深刻思考。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仍需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感知—理解—感悟”为主线,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
二、教学过程实录
1.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铁索桥的视频片段,配以低沉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沉重而深邃的氛围。学生被画面所吸引,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很危险”,有的说“仿佛看到了历史”。
2.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铁索桥”、“风”、“历史”、“未来”等。通过提问“你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初步理解。
3. 精读分析:深入探究
教师分段讲解,重点分析“铁索桥”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例如,“铁索桥”不仅是物理上的桥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的纽带。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逐步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待。
4. 情感升华:联系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经历过“铁索桥”般的抉择或挑战。学生踊跃发言,有的提到考试压力,有的提到家庭关系,课堂气氛热烈。
5. 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站在______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内心感受。
三、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然而,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 课堂节奏略显紧凑,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今后可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给予更多互动机会。
2. 对于诗歌中某些抽象意象的解读,部分学生仍感到困惑。教师应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意象认知。
3. 在情感升华环节,虽然学生有积极回应,但个别学生的表达仍较浅显。今后可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四、结语
《我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碰撞。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让诗歌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