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可能性》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词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事件的可能性。
-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理解概率的初步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彩色球若干(红、黄、蓝)、卡片、课件、练习题纸。
- 学具:每人一份练习纸、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球和黄球的盒子,提问:“如果我从里面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可能性’,也就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教师用课件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 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定)
- 明天会下雨。(可能)
- 今天是星期五,明天是星期六。(一定)
- 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一张,可能是红桃。(可能)
- 从一个只有黑球的袋子里摸出白球。(不可能)
-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有些事情是确定会发生(一定),有些是可能发生(可能),也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能)。
3. 动手操作(15分钟)
- 分组活动:每组发一个袋子,里面有不同颜色的球,学生轮流摸球并记录结果。
- 教师提出问题:
- “你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吗?为什么?”
- “如果袋子里全是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怎样的?”
- “如果袋子里没有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怎样的?”
- 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可能”与“不可能”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第98页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 教师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提问回顾:“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知道了生活中很多事件都有一定的发生可能性,学会用这些词语来描述事件的发生情况。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册中“可能性”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写出三个“一定”、“可能”、“不可能”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
可能性
一定:一定会发生
可能:有可能发生
不可能:一定不会发生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可能性”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可能”和“一定”之间的区别时仍存在困难,今后应加强对比训练,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