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甲基四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一、化学品名称
中文名称:六次甲基四胺
英文名称:Hexamethylenetetramine
其他名称:乌洛托品、甲醛胺
二、化学组成与特性
六次甲基四胺是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分子式为 C₆H₁₂N₄。其结构由六个亚甲基和四个氨基组成,具有较强的碱性。该物质在常温下稳定,但遇酸或高温时会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气。
三、物理与化学性质
-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 气味:无明显气味或微弱的氨味
- 熔点:263–265℃
- 沸点:约300℃(分解)
-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
- 稳定性:在干燥环境下稳定,遇湿或高温易分解
四、用途
六次甲基四胺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主要作为树脂交联剂、橡胶硫化促进剂、塑料稳定剂等。此外,它也常用于制备合成树脂、胶黏剂及医药中间体。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作肥料添加剂。
五、危险性概述
- 健康危害:吸入其粉尘可能刺激呼吸道,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皮肤或眼睛的轻微刺激。高浓度吸入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
-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有毒,应避免进入水体。
- 燃烧爆炸危险:不燃,但在高温下分解会产生有毒气体,如甲醛和氨气。
六、急救措施
- 吸入:迅速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脱去污染衣物。
- 眼睛接触: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持续不适,应寻求医疗帮助。
- 食入:若误食,不要催吐,立即饮用大量清水并尽快就医。
七、消防措施
- 灭火方法: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泡沫灭火器。
- 危险特性:不燃,但高温下分解产生有害气体,需防止火场人员吸入烟雾。
- 灭火注意事项:扑救时应穿戴防护装备,确保通风良好。
八、泄漏应急处理
- 小量泄漏:用铲子收集至密封容器中,妥善处理。
- 大量泄漏:迅速隔离区域,使用吸湿材料覆盖,并报告相关部门。
- 清理过程中应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
九、操作与储存
- 操作要求: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避免粉尘扩散。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及防尘口罩。
- 储存条件: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热源。避免与酸类、强氧化剂共存。
十、废弃处理
- 废弃物应按照当地环保法规进行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 未使用完的化学品应密封保存,防止受潮或污染。
十一、接触控制与个体防护
- 工程控制:保持良好通风,必要时安装局部排风装置。
-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十二、理化数据
- 分子量:140.17 g/mol
- 密度:1.33 g/cm³
- pH值(1%水溶液):约8.5–9.5
十三、生态学资料
- 六次甲基四胺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应避免排放至自然水体。
- 在土壤中可缓慢降解,但长期积累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十四、运输信息
- 包装类别:Ⅲ类包装
- 运输要求:按普通化学品运输,避免剧烈震动和日晒。
- 联合国编号:UN 3077
十五、法规信息
- 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国家标准。
- 使用前应查阅当地法律法规,确保合规操作。
十六、其他信息
本说明书旨在提供六次甲基四胺的基本安全信息,具体操作应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标准执行。如需进一步了解,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