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课件PPT】一、课程导入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诗词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宋代文豪苏轼,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苏轼的经典词作——《定风波》,感受他在风雨中的豁达与从容。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也有细腻真挚的情感。《定风波》便是他被贬黄州期间所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超然态度。
三、作品背景
《定风波》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当时他因“乌台诗案”遭受打击,生活困顿,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首词正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抒发内心感悟之作。
四、原文展示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词句解析
-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理会那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雨声,表现出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
-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一边吟诗,一边慢慢前行,体现出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自信。
- “竹杖芒鞋轻胜马”:即使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也比骑马更轻松自在,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能怕呢?我披着一件蓑衣,任凭风雨度过一生,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六、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全词用词朴素,但意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发。
2. 对比鲜明,情感丰富:通过风雨与晴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转变与升华。
3. 情景交融,富有画面感:词中描绘了风雨中的行走、酒后的清醒、山头的阳光等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七、主题思想
《定风波》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词,更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它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不惧风雨的人生态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八、教学建议
1. 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词的语言美与节奏感。
2.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出风雨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风雨”与“晴”的理解。
4. 拓展延伸:可以推荐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
九、结语
《定风波》不仅是苏轼个人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风雨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十、课后作业
1. 背诵《定风波》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并制作简单的PPT。
如需进一步美化PPT内容或添加配图建议,可继续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