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课件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不进位”的乘法运算,作为初学者的入门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件设计旨在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 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 难点: 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意义,尤其是“分步相乘、对位相加”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练习纸、数字卡片、实物教具(如小棒、方块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课题:
> “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每个班级需要购买42张门票,全校共有13个班级。一共需要买多少张门票?”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2 × 13 = ?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回顾旧知
复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如:
- 32 × 3 = 96
- 14 × 5 = 70
2.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展示例题:23 × 12 = ?
引导学生思考:
- 23可以拆成20 + 3
- 12可以拆成10 + 2
- 计算23 × 10 和 23 × 2,再将结果相加。
3. 演示竖式计算
教师逐步讲解竖式的写法与计算步骤:
```
23
× 12
----
46 (23 × 2)
230 (23 × 10,注意对齐)
----
276
```
强调:每一位相乘后要根据数位对齐,最后相加得到结果。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课堂练习
出示几道不进位的两位数乘法题目,如:
- 11 × 12 = ?
- 32 × 21 = ?
- 43 × 11 =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并互相检查答案,鼓励学生用语言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
(四)总结提升(5分钟)
1. 学生自述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如:“我学会了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 教师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步计算、对位相加”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
(五)拓展延伸(可选)
提供一道稍复杂的题目,如:
- 22 × 13 = ?
- 31 × 22 = ?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进行计算,为后续学习进位乘法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
23
× 12
-------
46 (23 × 2)
230 (23 × 10)
-------
276
```
六、教学反思建议
-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在讲解竖式时,要注意步骤清晰、语言简练,避免学生混淆。
- 对于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应给予耐心指导,鼓励他们找出错误原因。
七、课后作业(可选)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如:
- 12 × 13 = ?
- 24 × 11 = ?
- 33 × 22 = ?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结语:
本课件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两位数乘法的系统认识,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