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闻一多原文】《死水》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诗作。这首诗以“死水”为象征,描绘了一个腐朽、沉闷、毫无生机的社会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无奈。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开篇便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点明主题,将“死水”比作一个没有希望、没有活力的存在。接着,诗人用一系列生动的意象来描绘这“死水”的状态:清风不来,死水不流,连阳光也难以穿透它的黑暗。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死寂,更隐喻了社会的停滞与腐败。
在第二段中,诗人进一步刻画“死水”的丑陋与堕落。他写道:“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只有寂寞和凄凉。”这里的“美”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荒芜。诗人通过对“死水”的细致描写,暗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以及人民生活的艰难。
第三段则引入了“绿藻”这一意象,象征着表面的繁荣与虚假的希望。然而,这种“绿藻”不过是“锈”与“霉”的伪装,无法掩盖“死水”的本质。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揭示了社会表象下的空虚与虚伪。
第四段中,“铜绿”、“铁锈”等词语进一步强化了“死水”的腐朽形象。诗人指出,即使有“桃花”盛开,也只是“死水”的点缀,无法改变其根本的衰败。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改良的悲观态度,认为仅靠表面的装饰无法拯救这个“死水”。
最后一段,诗人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作为结尾,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放弃的情绪。他似乎在说,既然“死水”已经无法被拯救,那就让它继续沉沦吧。这种情绪虽然沉重,却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死水》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与矛盾。闻一多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这首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死水”的控诉,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