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一家在贫困中的善良与坚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美好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穷”与“善”的关系,理解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思考“穷人”为什么“穷”却“不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穷人’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是贫穷还是苦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穷人’的。”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回顾旧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简要复述故事梗概。教师适时补充关键信息,如桑娜、渔夫、西蒙等人物关系。
(三)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心理(15分钟)
1. 聚焦桑娜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如:“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觉得自己仿佛站在悬崖边。”
分组讨论:桑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 角色扮演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体会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
提问:渔夫知道邻居死了之后,他的反应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说“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四)探究主题,升华情感(10分钟)
1. 讨论问题:
-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穷”?
- 哪些地方又表现了“善”?
- 你认为“穷人”为什么能保持善良?
2. 联系实际: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穷”与“善”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推荐相关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穷人”的文学形象。
2. 布置小作文:以“我眼中的穷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穷人”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
“虽然桑娜一家生活贫困,但他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希望。正是这种精神,让‘穷人’变得不‘穷’。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保持善良与坚强。”
五、板书设计:
```
穷人(第二课时)
1. 桑娜的心理变化
- 紧张 → 担忧 → 决定收养
2. 渔夫的善良与担当
- 理解 → 支持 → 共同承担
3. 主题:穷而不苦,善而有光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人物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可尝试更多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