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竺可桢。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旨在引导读者关注自然的变化,并从中获取信息,为农事活动提供参考。
一、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比喻为“语言”,如燕子南飞、桃花盛开、大雁北归等,都是大自然传递的信息。这些现象被称为“物候”,它们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规律。
作者通过列举多个例子,说明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比如,根据杏花开放的时间可以判断春天的到来,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可以预知丰收的可能性。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观察的细致与智慧。
二、写作特点
1. 语言生动形象
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桃花谢了”等,使抽象的物候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全文按照“引出主题—举例说明—总结意义”的结构展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便于理解和记忆。
3. 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
作者在介绍物候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使文章既有科学价值,又有情感色彩。
三、重点知识点整理
| 内容 | 解释 |
|------|------|
| 物候 | 指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以及动物的迁徙、繁殖等自然现象,常用来反映季节变化。 |
| 物候学 | 研究生物与气候、季节之间关系的科学。 |
| 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逻辑顺序(如:现象—原因—影响)。 |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表达效果。 |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物候现象及其与农业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了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从自然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生产和生活。
五、阅读理解与思考
1. 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依据?
大自然的语言反映了气候变化和季节更替,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人们合理安排农事、出行等。
2. 你是否观察过身边的“大自然的语言”?请举一个例子。
例如,看到柳树发芽,就知道春天来了;听到蝉鸣,就明白夏天已经来临。
六、拓展延伸
除了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然现象可以作为“语言”来解读。比如:
- 鸡叫天亮
- 蜜蜂采蜜
- 蚂蚁搬家
- 树木年轮
这些现象都能反映出一定的自然规律,值得我们去观察和思考。
七、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不仅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美感的说明文。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眼睛去观察自然,用心去感受季节的变化,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