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乘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加数相加的规律,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 难点:理解“相同加数”与“个数”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卡片、练习纸等。
-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若干根小棒或学具。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幅生活场景图,如“每列有4个小朋友,共有3列”,引导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用加法算式表示:4 + 4 + 4 = 12。
教师提问:“这样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加数相同”。
(二)探索新知,建立概念
1. 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同的数量,例如:每组摆5根,摆3组。
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5 + 5 + 5 = 15。
教师提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加数相同”。
2. 引入乘法概念
教师指出:像这样“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式表示,这就是“乘法”。
教师板书并讲解:5 + 5 + 5 = 15 可以写成 5 × 3 = 15 或 3 × 5 = 15。
强调:乘号“×”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因数、积)。
3. 对比分析,理解意义
教师出示多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让学生尝试改写成乘法算式,如:
- 2 + 2 + 2 + 2 = 8 → 2 × 4 = 8
- 6 + 6 + 6 = 18 → 6 × 3 = 18
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反之亦然。
2. 变式训练
教师出示不同形式的题目,如:
- 每行有7个苹果,有5行,一共有多少个?
- 3个6相加是多少?
3.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组数据,如: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2+2+2+2 或 2×4 或 4×2。
(四)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1.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乘法的意义和写法。
2. 生活延伸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鼓励学生举出实际例子,如:一盒笔有10支,买3盒就是10×3=30支。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 自己设计一道乘法问题并写出相应的加法和乘法算式。
五、板书设计:
```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
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
5 + 5 + 5 = 15 → 5 × 3 = 15
2 + 2 + 2 + 2 = 8 → 2 × 4 = 8
6 + 6 + 6 = 18→ 6 × 3 = 18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乘法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