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逢鸠原文及注释】《枭逢鸠》是一则出自《战国策》的寓言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全文虽短,但寓意深远,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自欺欺人、逃避现实。
一、原文
枭^{1}逢鸠^{2},曰:“吾为子鸣。”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3}恶我,吾将自徙。”
鸠曰:“若^{4}能自徙,则何患^{5}乡人之恶汝也?”
二、注释
- 枭:一种猫头鹰,古人认为它叫声凄厉,常被视为不祥之鸟。
- 鸠:一种鸟类,形似鸽子,性情温和,常被用作象征仁慈或智慧的象征。
- 乡人:同乡的人,指邻居或乡里的人。
- 若:你。
- 患:忧虑、担心。
三、译文
枭遇到鸠,说:“我为你鸣叫。”
鸠问:“你要去哪里?”
枭说:“我要向东边迁移。”
鸠问:“为什么?”
枭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我想自己搬走。”
鸠说:“如果你能自己搬走,又何必担心乡里人讨厌你呢?”
四、寓意与启示
这则寓言通过枭和鸠的对话,表达了对“逃避问题”的批评。枭因为被乡人讨厌,就选择离开,而鸠则指出,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逃避,而是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真的有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本身没有过错,就不必因他人的厌恶而改变自己;反之,如果确实有不当之处,就应该正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迁徙躲避。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面对外界的指责或排斥时,不应轻易选择逃避,而应冷静分析原因,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他人的尊重。
五、延伸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枭”式的逃避行为并不少见。有人因为职场压力而频繁跳槽,有人因为人际矛盾而远离人群,甚至有人因为网络舆论而选择隐居。这些行为虽然看似“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面对问题的勇气。正如鸠所言:“若能自徙,则何患乡人之恶汝也?”与其被动逃离,不如主动反思,调整自己,从而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枭逢鸠》虽为古文寓言,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警醒,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像鸠一样,理性思考,勇敢面对,而非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