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middot及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大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大全
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代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抒发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语言豪迈奔放,情感深沉激越。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其爱国情怀与悲壮心境。
一、原文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 辛弃疾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词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南归之后,当时他虽身在南宋朝廷,但始终无法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词。建康(今南京)是南宋的重要都城之一,赏心亭则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抒发情怀的地方。辛弃疾登上此亭,面对秋日江山,不禁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三、词句赏析
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景图:楚地天空辽远,江水浩荡,仿佛与天相接,没有边际。这种开阔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苍茫、孤寂的基调,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广阔与孤独。
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处的山峦如玉簪、螺髻般排列,看似美丽,却让人心生愁绪。这里“献愁供恨”是拟人化的手法,将山赋予情感,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余晖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飞过,象征着词人作为“江南游子”的漂泊之感。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描写,也暗含了对家国沦陷、百姓流离的深切同情。
4.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反复抚摸腰间的宝剑,拍打栏杆,内心充满激情与无奈。然而,无人理解他的心志,表现了他对朝廷不重用人才的愤懑与失望。
5.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引用张翰因思乡而辞官归隐的故事,反问自己是否也会像张翰一样,因一时情绪而放弃理想。这里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讽刺。
6.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借用刘备、许汜等人的典故,批评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思报国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安、志在恢复中原的决心。
7.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感叹时光流逝,忧愁不断,连树木都在风雨中凋零,更显人生短暂、功业难成。这是对生命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8.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最后,词人发出一声叹息,问谁能来拭去英雄的眼泪。这一句充满了悲凉与孤独,也体现出他对理想破灭的无奈与哀伤。
四、艺术特色
1. 意象丰富,情景交融
全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雄浑的意境,将作者的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
2. 用典自然,寓意深远
辛弃疾善于运用历史典故,使词作既有文学美感,又富有思想深度。
3. 情感真挚,气势磅礴
全词情感真挚,语言刚健有力,展现出一位爱国志士的豪情与悲愤。
五、总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仅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词作,更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壮之作。辛弃疾以豪放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有志之士在乱世中的孤独与挣扎。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宋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
如需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欢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