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原文赏析】《鹧鸪天》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豪放的风格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的心境与志向。这首词虽以“鹧鸪天”为题,却并非单纯写景抒情,而是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
全词如下: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 燕兵夜娒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回忆昔日征战的英勇场景,下片则转入现实的落寞与无奈。
上片:忆昔峥嵘岁月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开篇即点明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他曾在战场上率领千军万马,披甲跃马,渡江作战,气势磅礴,充满英雄气概。这里的“锦襜”指的是战衣,“突骑”则是冲锋陷阵的骑兵,形象生动,展现出一个英勇无畏的将军形象。
“燕兵夜娒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夜晚,敌军的箭矢如雨,而我方的将士则奋勇迎战,箭如流星,令人胆寒。其中“银胡䩮”是古代的一种箭,而“金仆姑”则是箭名,用以增强画面感和历史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下片: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这一句由回忆转至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曾经的意气风发,如今却已白发苍苍,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这里“春风不染白髭须”是一种反讽,表面上说春风无法让白发变黑,实则暗含对年华易逝、功业未竟的无奈。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令人心酸的一句。作者曾写下无数关于平定边疆、恢复中原的策略(“万字平戎策”),但最终却只能换来乡间老农种树的书(“东家种树书”)。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强烈不满。
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豪迈奔放的气势,又有深沉内敛的哀愁。他在词中运用了大量军事意象,如“旌旗”、“突骑”、“银胡䩮”、“金仆姑”,这些词汇不仅增强了词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武将的身份与情怀。
同时,词中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力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报国,却屡遭排挤;他满怀壮志,却终成空谈。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结语
《鹧鸪天》不仅是辛弃疾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一代爱国志士的心声。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文人武将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坚持。尽管岁月流转,这首词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