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划粥割齑】在北宋时期,有一位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的青年,名叫范仲淹。他自幼丧父,家境清苦,母亲带着他寄居在寺庙中生活。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从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为了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只吃一顿饭,把粥分成四份,早晚各吃一份,用刀将粥划成四块,这就是“划粥”的由来。而“割齑”则是指他在吃粥时,用筷子挑起一点咸菜(齑),作为佐餐之物。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磨灭他的志气,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读书求学。
有一次,一位亲戚来看望他,见他生活如此清苦,便送来一些米粮和肉食。范仲淹却婉言谢绝,说:“我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若突然改变饮食,恐怕会失去奋斗的动力。”这句话让来访者深感敬佩。
后来,范仲淹考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但他始终不忘当年的艰苦岁月。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代名臣。
“划粥割齑”这个成语,正是用来形容人在艰难困苦中仍能坚持学习、不畏清贫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提醒人们在逆境中也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
如今,“划粥割齑”虽不再常见于日常用语,但它所承载的刻苦精神,依然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