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附9月20日首发示范课链接)(6页)】一、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收录于《野草》集。文章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中的“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作品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性。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鲁迅的语言风格与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 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主题思想。
- 学习散文诗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培养学生从语言中感受情感、挖掘寓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好的故事”所象征的理想世界及其与现实之间的对比。
难点:把握散文诗中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你心中‘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 展示鲁迅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与创作风格。
2. 初读课文(15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句。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昏暗”、“灯火”、“摇晃”等。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引导: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1. 精读课文(20分钟)
- 分段朗读,逐段分析。
- 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细节,如“小船在水面上滑行”、“灯火通明的街市”。
2. 品析语言(15分钟)
- 选取典型语句进行品析,如“我仿佛看见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成了长的故事”。
- 分析语言的诗意与象征意义。
3. 讨论交流(10分钟)
- 提问:为什么说这是“好的故事”?它与现实有何不同?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拓展阅读(10分钟)
-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片段,如《故乡》《呐喊》等,比较其思想与风格。
2. 写作练习(20分钟)
- 题目:“我心中的‘好故事’”
-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写出一个“好的故事”。
3. 总结提升(10分钟)
- 回顾全文,总结主题思想。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面对现实,追求理想?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写作练习《我心中的“好故事”》,不少于300字。
2. 阅读鲁迅《野草》集选篇,写一篇读书笔记。
3. 复习本课重点词语,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
- 课文原文(电子版)
- 鲁迅生平简介PPT
- 教学视频(附9月20日首发示范课链接)
- 相关拓展阅读资料
七、教学反思与建议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与感悟,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情感,在文本中领悟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节奏的把控,避免过于抽象,应结合学生实际,增强课堂互动与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