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阅读课教案[001]】一、课程名称:
《十万个为什么》阅读课
二、教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至四年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了解《十万个为什么》的基本内容和作者信息。
- 理解书中常见问题的科学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与尊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掌握阅读方法。
- 难点:引导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十万个为什么》书籍若干本(或电子版)。
- 多媒体课件(包括书中部分问题截图、图片等)。
- 阅读任务单、思考题卡片。
- 学生准备:
- 预习《十万个为什么》部分内容。
- 准备笔记本,记录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树叶会变黄?”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科学小知识。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本神奇的书——《十万个为什么》。”
2. 初识《十万个为什么》(10分钟)
- 教师介绍本书的基本信息:
- 作者:叶永烈
- 出版时间:1960年代开始出版
- 内容特点:以问答形式讲解科学常识
- 展示书中部分问题,如:“为什么会有四季?”“为什么人会做梦?”
- 学生自由翻阅书籍,观察封面、目录和插图。
3. 深入阅读与讨论(15分钟)
- 教师选取书中几个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如:“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闪电会打雷?”
-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问题,结合书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 拓展延伸(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想问但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
- 教师推荐其他类似的科普读物,如《昆虫记》《科学家的故事》等。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阅读科普书籍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
-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章,写下三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 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回答一个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疑问。
八、板书设计:
```
《十万个为什么》阅读课
什么是《十万个为什么》?
→ 科普类图书,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激发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
怎么读这本书?
→ 仔细看目录,提出问题,查找答案
我们能学到什么?
→ 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
九、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科普书籍的兴趣。今后可以结合更多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科学的乐趣。
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