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人探索自然、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汇,体会两小儿辩论的逻辑与思想。
- 难点:
理解孔子“不能决”的原因,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导入:
“你们有没有和同学争论过一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引导学生思考“争辩”与“求知”的关系。
2. 展示课题:
出示《两小儿辩日》的标题,介绍作者及出处(《列子·汤问》)。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正音。
3.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重点讲解“辩日”、“东行”、“西行”、“探汤”等词语。
(三)深入理解(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两小儿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辩论太阳的远近?
-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
- 孔子为什么不能判断?这说明了什么?
2. 教师点拨:
- 分析两小儿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以眼观日”与“以触觉判温”的不同方式。
- 讨论孔子“不能决”的原因,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境模拟:
设计一个“小辩论”环节,让学生扮演两小儿,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思维拓展:
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科学知识,重新审视“辩日”问题,如地球自转、大气折射等现象。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和孔子的谦虚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应像两小儿一样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辩日”》,表达自己对学习和思考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辩日原因:太阳大小、温度变化
两小儿观点:
小儿A:太阳初升时大,中午时小 → 以视觉判断
小儿B:太阳早晨凉,中午热 → 以触觉判断
孔子态度:不能决 → 实事求是
启示:勇于质疑,实事求是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理解力。今后可在教学中进一步融入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与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