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5-08-12 00:31:52

问题描述: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跪求万能的网友,帮帮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2 00:31:52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寓言性散文,收录于《柳河东集》。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名叫郭橐驼的种树能手的故事,借事喻理,揭示了“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深刻道理,同时也对当时官吏扰民、违背民生的做法进行了讽刺。

一、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更自号曰“橐驼”。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曰:“吾业种树,凡种树之术,其大要,在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命者,必以告,曰:“吾不能为木之长。”其莳也,若婴儿,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丧,而其性不得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所学也。”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曰:“养树者若之,养人者亦然。今夫天下之人,未有不以利为本者也。然其治也,常苦其心劳而力竭,而终无所得。盖其务外而忘内,饰貌而遗神,故其心不静,其志不专,其政不修,其民不宁。此岂非失其本也?”

二、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他患有脊背弯曲的疾病,弯着腰走路,样子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称他为“驼”。郭橐驼听到后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确实合适。”于是他就不再用原来的名字,自己称作“橐驼”。

凡是长安城里那些喜欢游览、经营果园的人,都争着请他去种树。看他种的树,无论移植还是栽种,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学习,但都不如他。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种树的?有什么秘诀吗?”郭橐驼回答:“我的职业就是种树。种树的方法,关键在于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自然生长。种树的本性是根要舒展,培土要平整,土壤要旧,夯实要均匀。一旦种好了,就不要动它,也不要担心,离开后也不再回头。种的时候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放置的时候像丢弃一样随意,这样它的天性就能得到保全,它的本性也能自然发展。所以我只是不阻碍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让它长得高大;我只是不损害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力让它早点结果。”

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的树根蜷曲,土壤更换频繁,培土时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如果有人能种好树,一定告诉别人:“我不是能种好树的。”他们种树时像对待婴儿一样娇惯,放置时又像丢弃一样冷淡。这样一来,树木的天性就被破坏了,它的本性也无法发挥。虽然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然是担心它,其实是仇视它。所以他们不如我。

有人问:“按照你的方法,用来治理百姓,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是懂得种树而已,治理国家的道理,不是我所学的。”那人说:“啊!这不是很恰当吗!我原本是问你怎么种树,没想到得到了治理百姓的道理。”

古人说:“种树的人如此,治理百姓的人也应当如此。如今天下的人,没有不把利益当作根本的。然而他们在治理时,常常劳心费力,却最终一无所获。因为他们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视内在的本质,注重表面而忽略实质,因此内心不平静,意志不坚定,政治不修明,百姓不安宁。这难道不是失去了根本吗?”

三、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表面上讲的是种树的经验,实际上是以树喻人,借种树之道来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的形象,表达了“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思想,反对过度干预和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柳宗元“文以明道”的创作理念。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一位关心民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本文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故事,传达出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四、结语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寓言式的小品文,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丰富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是种树还是治国,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急于求成、强行干预。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借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