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豪放的意境著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作为“诗仙”的独特艺术风格。
全诗如下: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题“登金陵凤凰台”,点明了地点与事件。金陵,即今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王朝的中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凤凰台”则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南朝刘宋时期,有凤凰栖息于此,故得名。这一典故本身就带有神话色彩,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即描绘出一幅空灵而苍凉的画面。凤凰虽已离去,但凤凰台依旧矗立,江水依旧奔流不息。这里既有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也有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李白以“凤去台空”起笔,既是对历史的感叹,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进一步将视角拉向历史深处。吴宫、晋代,都是金陵曾经辉煌的象征。如今,这些昔日的宫殿早已荒芜,连衣冠人物也化作尘土,埋藏在古墓之中。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深刻认识。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三山位于金陵附近,远处耸立于天空之中;而秦淮河(二水)则将白鹭洲分割开来。这句诗画面开阔,意境悠远,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感,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打下了基础。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浮云”既是字面意义上的云雾,也象征着阻碍光明与理想的障碍。诗人借“浮云蔽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而“长安不见”则透露出他对朝廷的思念与失望,情感深沉而复杂。
总体来看,《登金陵凤凰台》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历史意识与政治情怀的佳作。李白通过对金陵古迹的描写,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抒发了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诗中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