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教案)】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这段爱情从盛放到毁灭的过程。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目。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体会作者对爱情与命运的思考;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分析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唐玄宗、杨贵妃);
- 领会“长恨”的主题及其深层含义。
- 难点:
- 理解诗歌中现实与虚构交织的艺术手法;
- 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音频朗诵材料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介绍唐朝盛世与安史之乱的背景;
- 提问:“你认为爱情是否可以超越生死?为什么?”引发学生兴趣。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诵;
- 简要梳理诗歌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3. 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组讨论:
-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如何开始的?
- 诗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们的深情?
- “长恨”究竟指的是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
4. 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
- 讨论诗歌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 分析诗歌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方式。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其他描写爱情的古诗,如《鹊桥仙》《上邪》等;
- 讨论:如果你是白居易,你会如何写这段爱情故事?
6. 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情感与人性的复杂性。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长恨”的理解;
2. 搜集有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历史资料,写一段简短的历史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恨”主题时,仍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旨在提供一种教学思路与参考,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