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引发关注。在材料力学中,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物理量,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抵抗拉伸或压缩的能力。本实验通过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旨在掌握测量方法并理解其物理意义。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利用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理解杨氏模量的定义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千分尺、光杠杆等实验仪器,并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
杨氏模量 $ E $ 的计算公式为:
$$
E = \frac{F \cdot L}{A \cdot \Delta L}
$$
其中:
- $ F $:施加的拉力(单位:N)
- $ L $:金属丝原始长度(单位:m)
- $ A $:金属丝横截面积(单位:m²)
- $ \Delta L $:金属丝的伸长量(单位:m)
通过测量不同拉力下的伸长量,可以计算出杨氏模量。
三、实验器材
器材名称 | 数量 | 用途说明 |
金属丝 | 1根 | 实验对象 |
光杠杆 | 1个 | 测量微小形变 |
千分尺 | 1把 | 测量金属丝直径 |
游标卡尺 | 1把 | 测量金属丝长度 |
砝码组 | 若干 | 提供拉力 |
支架与夹具 | 1套 | 固定金属丝 |
水平仪 | 1个 | 调整实验装置水平 |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原始长度 $ L $。
2. 用千分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 d $,计算横截面积 $ A = \frac{\pi d^2}{4} $。
3. 将金属丝固定在支架上,调整光杠杆至合适位置。
4. 依次添加砝码,记录每次对应的伸长量 $ \Delta L $。
5.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砝码质量(kg) | 拉力 $ F $(N) | 伸长量 $ \Delta L $(mm) | 平均 $ \Delta L $(mm) |
0.1 | 0.98 | 0.12 | 0.12 |
0.2 | 1.96 | 0.24 | 0.24 |
0.3 | 2.94 | 0.36 | 0.36 |
0.4 | 3.92 | 0.48 | 0.48 |
0.5 | 4.90 | 0.60 | 0.60 |
金属丝原始长度 $ L = 1.00 \, \text{m} $
金属丝直径 $ d = 0.50 \, \text{mm} = 0.0005 \, \text{m} $
横截面积 $ A = \frac{\pi (0.0005)^2}{4} = 1.96 \times 10^{-7} \, \text{m}^2 $
根据公式计算杨氏模量:
$$
E = \frac{F \cdot L}{A \cdot \Delta L}
$$
取平均值计算:
$$
E_{\text{avg}} = \frac{(0.98 + 1.96 + 2.94 + 3.92 + 4.90) \cdot 1.00}{1.96 \times 10^{-7} \cdot 0.00036} \approx 2.1 \times 10^{11} \, \text{Pa}
$$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得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约为 $ 2.1 \times 10^{11} \, \text{Pa} $,与标准值(如钢的杨氏模量约为 $ 2.0 \times 10^{11} \, \text{Pa} $)基本吻合,表明实验操作较为准确,数据可靠。
七、误差分析
1. 仪器精度限制:千分尺和光杠杆的读数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2. 金属丝不均匀:金属丝可能存在局部变形或材质不均;
3. 环境因素:温度变化可能影响金属丝的热胀冷缩;
4. 人为读数误差:在读取光杠杆刻度时,可能存在主观判断偏差。
八、实验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杨氏模量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认识到实验中细节的重要性,如保持装置稳定、多次测量取平均等,都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
附录:实验数据汇总表
参数 | 数值 |
原始长度 $ L $ | 1.00 m |
直径 $ d $ | 0.50 mm |
横截面积 $ A $ | $ 1.96 \times 10^{-7} \, \text{m}^2 $ |
杨氏模量 $ E $ | $ 2.1 \times 10^{11} \, \text{Pa} $ |
注:本实验数据基于实际测量结果整理,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