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和确定力的区别】引发关注。在行政法领域,行政行为的效力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公定力”与“确定力”是两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它们都属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范畴,但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对比两者的区别。
一、概念总结
1. 公定力(Verwaltungsrechtliche Geltungskraft)
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作出,即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即使该行为存在违法情形,也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如行政复议或诉讼)才能被否定。公定力的核心在于保障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防止因个别行为的争议而影响整体行政秩序。
2. 确定力(Bestimmtheitskraft)
确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旦生效,即对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产生法律上的确定效果,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确定力强调的是行政行为的最终性,确保行政决定能够得到执行,避免反复无常。
二、公定力与确定力的区别对比表
对比项目 | 公定力 | 确定力 |
定义 | 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 行政行为一旦生效,具有不可随意变更的效力 |
法律性质 | 一种程序性的法律推定 | 一种实体性的法律效力 |
目的 | 维护行政行为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 保证行政行为的最终性和执行力 |
是否可被质疑 | 可以通过复议或诉讼予以质疑 |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 |
效力对象 | 对行政机关、相对人及第三方均有效 | 仅对行政机关和相对人有效 |
适用阶段 | 通常适用于行政行为作出后 | 适用于行政行为生效后 |
法律依据 | 《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 | 《行政程序法》等有关行政行为效力的规定 |
三、结语
公定力与确定力虽然都属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但侧重点不同。公定力更注重行政行为的合法推定与程序保障,而确定力则强调行政行为的最终性和执行力。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在实际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行政行为的法律地位,提升行政效率与公正性。
以上就是【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和确定力的区别】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