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当仁不让的成语故事成语当仁不让的意思成语】一、
“当仁不让”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意是指在遇到应该做的事情时,应当主动承担,不应推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当仁不让”多用于褒义,强调一个人在面对责任或任务时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当仁不让 |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 原文出处 | “当仁不让于师。” |
| 字面意思 | 面对仁德之事,不应推让给他人。 |
| 引申含义 | 遇到应尽的责任或义务时,应主动承担,不推辞。 |
| 使用场景 | 表扬某人主动承担责任、勇于担当的行为。 |
| 近义词 | 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
| 反义词 | 推诿塞责、避重就轻 |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
| 典型例句 | 他在关键时刻当仁不让,承担了项目的全部工作。 |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仁”的思想,强调道德责任感与自我修养。 |
三、成语故事简述
“当仁不让”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谦让。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高度重视,认为在正义和道德面前,每个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而不是退缩或推让。
后世将这句话引申为一种精神,即面对正义、责任、义务时,要敢于担当,不推卸、不逃避。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士人中尤为推崇,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当仁不让”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责任时要有勇气和担当,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保持这种精神,都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更有担当的人。
以上就是【成语当仁不让的成语故事成语当仁不让的意思成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