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解释和意思】“放辟邪侈”是一个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成语,原句为:“今也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今也制民之产,不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饥,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夫民,固可得而治也,其所以失之者,由其教之无以异于禽兽也。”在后世的引用中,“放辟邪侈”常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放纵、偏离正道、邪恶奢侈。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放 | 放纵、放任 |
辟 | 通“僻”,指偏邪、不正 |
邪 | 不正、邪恶 |
侈 | 奢侈、过度 |
整体含义:指人行为放纵、心术不正、生活奢侈,偏离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二、出处与背景
“放辟邪侈”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此文中批评当时统治者未能合理安排百姓生计,导致人民陷入贫困,从而无法接受礼义教化,最终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他指出,如果百姓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就难以引导他们向善,因此提出“制民之产”的重要性。
三、引申意义
1. 道德层面:强调个人应遵守伦理道德,避免放纵欲望,防止堕入邪道。
2. 社会治理:提醒统治者要关注民生,保障基本生活,才能有效推行教化。
3. 人生修养:告诫人们要自律自省,避免因贪图享乐而迷失本性。
四、常见用法
- 用于批评:如“此人放辟邪侈,终将自食其果。”
- 用于教育:如“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防止其养成放辟邪侈的习惯。”
五、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放辟邪侈”关系 |
沉溺享乐 | 过度追求享乐 | 类似,但更侧重于沉迷 |
贪图安逸 | 安于现状,不愿进取 | 相近,但侧重于惰性 |
纵欲妄为 | 放纵欲望,胡作非为 | 更加严重,偏向恶行 |
六、总结
“放辟邪侈”是一个具有深刻道德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性的思考,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避免因放纵欲望而迷失方向。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放辟邪侈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含义 | 行为放纵、偏离正道、生活奢侈 |
引申意义 | 道德、治理、修养 |
用法 | 批评、教育 |
对比成语 | 沉溺享乐、贪图安逸、纵欲妄为 |
现代意义 | 提醒自律,重视精神修养 |
以上就是【放辟邪侈解释和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