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翻译译文是什么】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通过对汉代王昭君的咏叹,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反思。诗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句尤为著名,表达了昭君远嫁异域、不得归乡的悲凉心境。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以下是对《咏怀古迹其三》的逐句翻译与释义,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释义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众多的山峦河流奔赴荆门,昭君出生的地方还留着她的村庄。 | 描写昭君故乡的地理环境,引出昭君的故事。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一离开皇宫就进入荒漠,只留下青冢对着黄昏。 | 表达昭君远离故土、孤寂无依的境遇。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只能通过画像认识她的容貌,她的魂魄只能在月下归来。 | 批评皇帝昏庸,未能识人,昭君死后魂魄无依。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千年后的琵琶声仍奏着胡地的乐曲,分明的怨恨在曲中表达。 | 以琵琶之声象征昭君的哀怨,表达她对故国的思念。 |
三、结语
《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是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更是杜甫借古抒怀、表达自身政治失意与人生感慨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咏怀古迹》系列的整体内容,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咏怀古迹其三翻译译文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