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的成语故事是什么】“炙手可热”是一个我们常在新闻、评论中看到的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受欢迎、地位显赫、权力极大。但这个成语背后其实有一个深刻的历史典故,与唐代的权臣有关。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炙手可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里的“炙手可热”原意是形容杨国忠(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权势之大,连他的手都让人不敢靠近,仿佛被火烤过一样烫人。
后来,“炙手可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或事物,有时也带有讽刺意味,表示这些人因权力过大而令人畏惧。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炙手可热 | 形容权势极盛,使人不敢接近 | 多用于描述权贵、热门人物或现象 |
原意 | 比喻权势之大,如火烤手般难以接近 | 出自杜甫诗句,带有历史背景 |
现代用法 | 可指人也可指事物,多用于褒义或中性 | 如“某明星炙手可热” |
三、成语故事详解
“炙手可热”最早出现在杜甫的诗中,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权臣杨国忠的专权和腐败。他通过诗歌揭露了这种现象,表达了对权贵的不满。
杨国忠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凭借与杨贵妃的关系迅速崛起,掌握大权,生活奢靡,权势滔天。杜甫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他的权势之大,甚至连靠近他都让人感到害怕,仿佛手被火烤一般。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权势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炙手可热”虽然现在常用来形容人气高、地位高,但它的原始含义却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源于唐代权臣杨国忠的权势之大。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文化价值。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炙手可热 |
出处 | 杜甫《丽人行》 |
原意 | 形容权势极大,令人畏惧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受追捧 |
文化内涵 | 反映社会权力结构与讽刺意味 |
如果你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使用“炙手可热”,不妨结合上下文,适当加入一些历史背景,会让表达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以上就是【炙手可热的成语故事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