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口诀顺口溜诗句】“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非常著名的一套策略体系,最早出自《孙子兵法》,后经历代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战术思想。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人们将其编成口诀、顺口溜或诗句形式,使得这一古老的智慧更加生动易记。
一、
“三十六计”主要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六个部分,每部分各有六计,共计三十六计。这些计策不仅用于军事战争,在现代生活中也常被用作应对复杂局面的智慧参考。
为了帮助记忆,古人和现代人纷纷将这三十六计编成顺口溜或诗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以下为常见的“三十六计口诀顺口溜诗句”内容,并结合其含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三十六计口诀顺口溜诗句及表格
序号 | 计名 | 口诀/诗句 | 简要解释 |
1 | 胜战计 | 以逸待劳,声东击西 | 在有利条件下,保持优势,诱敌深入再出击 |
2 | 胜战计 | 围魏救赵,借刀杀人 | 不直接对抗强敌,转而攻击其薄弱环节 |
3 | 胜战计 | 以弱胜强,调虎离山 | 利用对方的弱点,诱使对方离开根据地 |
4 | 胜战计 | 声东击西,空城计 | 用假象迷惑敌人,使其误判形势 |
5 | 胜战计 | 草木皆兵,暗度陈仓 | 制造混乱,让敌人难以分辨真假 |
6 | 胜战计 | 欲擒故纵,抛砖引玉 | 先放纵对手,再设局反击 |
7 | 敌战计 | 无中生有,趁火打劫 | 利用混乱局势,乘机夺取利益 |
8 | 敌战计 | 假道伐虢,隔岸观火 | 借道进攻他国,同时观察局势变化 |
9 | 敌战计 | 以逸待劳,声东击西 | 与胜战计重复,但强调在敌强我弱时的应对策略 |
10 | 敌战计 | 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 通过诱骗使敌方分散兵力 |
11 | 敌战计 | 借尸还魂,瞒天过海 | 伪装身份,迷惑敌人 |
12 | 敌战计 | 釜底抽薪,反客为主 | 直接打击敌人的根本,改变局势 |
13 | 攻战计 | 金蝉脱壳,远交近攻 | 用虚假手段转移注意力,集中力量攻击近处敌人 |
14 | 攻战计 | 偷梁换柱,笑里藏刀 | 表面友好,实则暗中破坏 |
15 | 攻战计 | 指桑骂槐,借刀杀人 | 间接攻击,避免正面冲突 |
16 | 攻战计 | 以少胜多,围点打援 | 利用局部优势,诱敌来援再歼灭 |
17 | 攻战计 | 虚虚实实,声东击西 | 通过真假信息扰乱敌人判断 |
18 | 攻战计 | 鸿门宴上,欲加之罪 | 利用对方信任,设局陷害 |
19 | 混战计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利用敌人的方法对付敌人 |
20 | 混战计 | 以退为进,苦肉计 | 表面示弱,实则伺机反击 |
21 | 混战计 | 顺手牵羊,浑水摸鱼 |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 |
22 | 混战计 | 投石问路,走为上计 | 避免正面冲突,寻找机会 |
23 | 混战计 | 瞒天过海,借尸还魂 | 伪装真实意图,迷惑敌人 |
24 | 混战计 | 间不容发,见机而作 | 把握时机,迅速行动 |
25 | 并战计 | 以逸待劳,声东击西 | 与胜战计类似,强调在对峙中的策略 |
26 | 并战计 | 乘风破浪,避实击虚 | 避开敌方强点,攻击薄弱环节 |
27 | 并战计 | 以彼之长,攻彼之短 | 利用敌人的优势来攻击其劣势 |
28 | 并战计 | 以正合,以奇胜 | 正规作战配合奇袭策略 |
29 | 并战计 | 临阵磨枪,急中生智 | 在紧急情况下随机应变 |
30 | 并战计 | 事半功倍,巧用资源 |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 |
31 | 败战计 | 退避三舍,韬光养晦 | 在不利情况下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
32 | 败战计 | 以退为进,守株待兔 | 表面撤退,实则埋伏 |
33 | 败战计 | 处变不惊,卧薪尝胆 | 面对困境保持冷静,积蓄力量 |
34 | 败战计 | 亡羊补牢,后发制人 | 即使失败也要及时调整,争取逆转 |
35 | 败战计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在逆境中坚持前行 |
36 | 败战计 | 守株待兔,以静制动 | 保持耐心,等待敌方失误 |
三、结语
“三十六计”不仅是古代战争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参考。通过口诀、顺口溜或诗句的形式,使得这些策略更容易被记住和应用。无论是学习历史、研究兵法,还是在生活中运用策略思维,三十六计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以上就是【36计口诀顺口溜诗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