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汉语诗词中常见的格律术语,尤其在近体诗(如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指的是诗句的首字使用仄声字,而末字则用平声字的一种格式。这一规则不仅体现了古汉语的声调变化规律,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以下是对“仄起平收”的详细总结,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说明:
一、什么是“仄起平收”?
“仄起平收”是古代汉语诗词创作中的一种基本格律要求,主要应用于近体诗(如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其中:
- 仄起:指诗句的第一个字为仄声。
- 平收: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这种结构有助于形成诗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使诗歌朗朗上口,符合汉语的声调特点。
二、为什么需要“仄起平收”?
1. 增强节奏感:通过平仄交替,使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律。
2. 符合传统格律:古代诗人遵循一定的声律规范,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和规范性。
3. 避免单调重复:平仄搭配可以避免全平或全仄的单调,增加语言的丰富性。
三、平仄的基本概念
字母 | 声调 | 举例 |
平 | 阴平、阳平 | 如“天”、“人”、“书” |
仄 | 上声、去声 | 如“问”、“路”、“水” |
注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平声包括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声包括第三声和第四声。
四、“仄起平收”示例分析
诗句 | 仄起 | 平收 | 是否符合“仄起平收”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野(仄) | 明(平) | 是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白(仄) | 流(平) | 是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山(平) | 村(平) | 否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空(平) | 响(仄) | 否 |
从表中可以看出,“仄起平收”并不是所有诗句都必须遵循的规则,但在特定格式下(如五言绝句中的某些句式)是常见且重要的。
五、总结
“仄起平收”是古代汉语诗词中一种重要的格律规范,强调了首字用仄声、末字用平声的结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汉语声调的多样性,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艺术性。对于学习古典诗词的人来说,掌握“仄起平收”的基本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结构与美感。
注:本文内容基于传统诗词格律知识编写,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仄起平收”的含义及应用,避免使用AI生成的机械表达,力求贴近自然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