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例句】“燕然勒功”出自《后汉书·窦宪传》,原指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常用“燕然勒功”来比喻建立赫赫战功,或在重要场合立下显赫功绩。这一成语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也常被用于文学、影视、演讲等场景中,以彰显成就与荣耀。
以下是对“燕然勒功”相关例句的总结,并附上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
“燕然勒功”作为古代军事功勋的象征,其使用范围广泛,涵盖历史记载、诗词歌赋、现代文学以及日常表达。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和历史人物都曾借用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功业的赞美或对英雄事迹的颂扬。
在现代语境中,“燕然勒功”更多地被引申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个人奋斗还是集体成就,都可以用“燕然勒功”来形容其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二、燕然勒功例句汇总表
序号 | 出处/来源 | 例句内容 | 使用场景/含义 |
1 | 《后汉书·窦宪传》 | “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德,垂于后世。” | 历史记载,描述窦宪北伐匈奴,立功于燕然山。 |
2 |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虽未直接引用“燕然勒功”,但诗中体现建功立业之志,与“燕然勒功”精神相通。 |
3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引申为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情怀,与“燕然勒功”精神相呼应。 |
4 | 现代演讲/文章 | “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燕然勒功’般的突破。” | 表达对个人或团队取得重大成就的认可。 |
5 | 影视作品台词 | “此战之后,我军必能‘燕然勒功’,名留青史!” | 常用于战争题材影视剧,渲染英雄气概。 |
6 | 文学作品 | “他一生征战无数,最终在边疆留下‘燕然勒功’的丰碑。” | 描述人物传奇经历,突出其功绩。 |
7 | 古代诗词 | “封侯万里外,燕然勒功。” ——唐·王维《使至塞上》 | 直接引用“燕然勒功”,表达远征立功之意。 |
8 | 日常口语表达 | “这次项目成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燕然勒功’了!” | 比喻工作成果显著,值得铭记。 |
三、结语
“燕然勒功”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古代将士的英勇与豪情,也激励着现代人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卓越。无论是文学创作、历史研究,还是现实中的奋斗历程,这一成语都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人们力量与希望。
以上就是【燕然勒功例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