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10-04 13:06:18

问题描述: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注释,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4 13:06:18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注释】一、文章总结

《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一位隐士——方山子的描写,展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文章通过对比方山子昔日与现在的不同生活状态,揭示了他对功名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本文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是一篇具有哲理意味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注释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那样的侠客,乡里的侠客都尊崇他。 “光、黄”:指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汉代著名游侠;“宗”:尊崇。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纪稍大后,改变志向,专心读书,想借此在世上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遇到机会。 “折节”:改变志向;“驰骋当世”:在世上施展抱负。
去而学兵,弃其旧业,结客杀人。 后来又去学习军事,放弃原来的事业,结交宾客,杀人行侠。 “结客杀人”:结交豪客,从事杀人的行为,显示其曾经的豪气。
久之,闻其名,见之于眉山。 过了很久,听说他的名声,在眉山见到了他。 “眉山”:苏轼故乡,今四川眉山。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方山子也感到惊讶,问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矍然”:惊讶的样子;“所以至此”:为何来到此地。
余告之故。 我告诉他原因。 “故”:缘由,即被贬的原因。
乃笑曰:“此吾所谓‘布衣’者也。” 于是笑着说:“这就是我所说的‘平民’啊。” “布衣”:平民百姓,与“仕宦”相对。
余既耸然异之,而又悲之。 我既感到惊奇,又为他感到悲伤。 “耸然”:惊讶;“悲之”:为其命运感到惋惜。
予尝见其自比于诸葛亮,谓其能以一己之力定天下。 我曾见过他自称像诸葛亮一样,认为自己可以凭一己之力安定天下。 表现其自负与理想主义。
其言甚壮,然卒无所成。 他的话很豪迈,但最终一事无成。 对其理想未能实现的感叹。
今观其意,若未尝有志于世者。 现在他看起来,似乎从未对世俗有过追求。 表达对其归隐后的淡泊态度。

三、文章主题与思想内涵

《方山子传》通过记述方山子一生的起伏变化,反映了苏轼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文章中既有对方山子早年豪情的欣赏,也有对其后来归隐的感慨,体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体悟。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苏轼对“隐逸”生活方式的认同,认为真正的高洁之人应当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四、写作特点

- 语言简练:全文用词精炼,叙事清晰,富有节奏感。

- 对比手法:通过方山子早年与晚年的对比,突出其性格转变与精神追求。

- 含蓄抒情:虽未直接表达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与敬佩。

五、结语

《方山子传》不仅是苏轼对一位隐士的记录,更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这篇传记,我们看到一个从豪杰到隐士的人物形象,也感受到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