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新婚别》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之手。这首诗以一个新婚妻子的口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展现了战乱年代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骑入关,胡尘暗京畿。
征人赴边塞,烽火照夜飞。
妾身守空房,泪眼望秋月。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赏析:
杜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一位新婚妻子面对丈夫被迫从军的复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兔丝”象征着脆弱的爱情,“蓬麻”则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新娘将自己的命运比作附着于蓬麻上的兔丝,无法独立生长,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句诗道出了新娘内心的绝望。她宁愿选择孤独终老,也不愿看到自己的丈夫因战争而丧命。这种极端的表述,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表现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而“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则寄托了新娘最深切的期盼——希望丈夫平安归来,如果不幸遇难,也希望他能永远被铭记。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进一步强调了空间上的遥远,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隔阂。“胡骑入关,胡尘暗京畿”则揭示了战争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破坏。最后一段“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将新娘对丈夫的思念形象化,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无尽的哀愁。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富有力量,情感真挚动人。它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命运悲剧,也揭示了整个时代的苦难。杜甫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使这首诗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