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在教室的窗台上,微风轻轻拂过书页,带来了一丝宁静的气息。然而,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场突如其来的争吵打破了教室的平静。
事情发生在数学课上。老师刚刚布置完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沙沙的笔声。我和同桌小明都认真地思考着这道题,但思路却截然不同。我按照自己的方法一步步推导,而小明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不久后,我们各自得出了答案,但令人意外的是,我们的结果并不一致。
“你的答案肯定错了!”小明皱起眉头,语气有些急躁,“你看,这里明明是直角三角形,你怎么能用钝角公式呢?”
“不对不对,”我不服气地反驳,“你刚才计算的时候把边长搞错了!”
两人的声音逐渐提高,周围的同学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笔,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试图劝架,但我们的争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我们两人激烈的对峙。
“你就是不听我说话!”小明提高了音量,脸涨得通红。
“是你自己理解错误,还在这里强词夺理!”我也毫不示弱。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老师走到了我们的桌旁。她并没有立刻责备我们,而是平静地问:“你们是不是对这道题有不同的看法?”
听到老师的询问,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幼稚。小明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草稿纸,又转头看向我的答案,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我也同样感到羞愧,因为自己的态度过于强硬。
“其实……可能是我漏掉了某些条件。”小明低声说道。
“也许是我计算时粗心了。”我也补充了一句。
老师微微一笑,没有直接指出谁对谁错,而是让我们一起重新审视题目和解题过程。在她的引导下,我们发现原来问题出在一个小小的符号疏忽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导致了整个解答的不同。
最终,我们共同纠正了错误,并为对方的坚持与努力鼓掌。虽然这次争吵看似简单,但它让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意见的价值。从此以后,每当遇到分歧,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冷静思考,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窗外的阳光依旧温暖,教室恢复了往日的和谐。这场小小的争吵虽然短暂,但却教会了我很多关于成长的道理。或许,正是这些小插曲,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