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稚子弄冰》的内容和含义,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会诗中描绘的童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大意,品味语言美。
-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稚子弄冰》的音频资料
-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并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冬天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冬日的寒冷与乐趣。然后提问:“你们在冬天最喜欢做什么游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从而引入今天的主题——《稚子弄冰》。
二、初读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解决疑问,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三、细读感悟
1. 解析解释“稚子”指小孩子,“弄冰”即玩弄冰块。整体理解为孩子们玩冰的游戏。
2. 逐句讲解:
- 第一句:“稚子金盆脱晓冰”,描述了清晨孩子们从铜盆里取出冻结的冰块的情景。
- 第二句:“彩丝穿取当银钲”,讲的是孩子们用彩色丝线将冰块穿起来当作乐器敲击。
-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进一步描写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如同玉磬般清脆悦耳,在树林间回荡。
-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最后写出冰块落地摔碎的声音,给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感。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他想传达什么样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首诗的情境,一人扮演诗人,其他成员分别扮演“稚子”,通过动作和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增强课堂互动性。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首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强调其表现手法如拟人化、比喻等,并再次强调学习本诗的意义在于感受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板书设计:
```
稚子弄冰
稚子——小孩
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
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稚子弄冰》。
2. 写一篇短文,题目可以是《我的童年趣事》,记录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充满童趣的经典古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