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凸透镜的基本光学特性,掌握其成像规律,并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精确测量,验证物距、像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凸透镜是一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介质,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光线折射形成清晰的影像。根据几何光学理论,当物体位于凸透镜前不同位置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成像性质(如实像或虚像)。成像公式为:
\[
\frac{1}{f} = \frac{1}{u} + \frac{1}{v}
\]
其中,\( f \) 表示焦距,\( u \) 为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v \) 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实像、倒立放大、倒立缩小以及虚像等现象。
实验器材
1. 凸透镜
2. 光具座
3. 屏幕
4. 蜡烛及支架
5. 刻度尺
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调整蜡烛和屏幕分别放置于透镜两侧。
2. 点燃蜡烛,调节其高度使火焰中心与透镜光轴齐平。
3. 移动屏幕,寻找最清晰的像点,并记录此时的物距 \( u \) 和像距 \( v \)。
4. 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记录多组数据。
5. 根据成像公式计算焦距 \( f \),并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分析误差来源。
实验结果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一组典型数据:
| 实验次数 | 物距 \( u \) (cm) | 像距 \( v \) (cm) | 成像性质 |
|----------|--------------------|--------------------|----------------|
| 1| 20 | 60 | 倒立放大实像 |
| 2| 30 | 30 | 倒立等大实像 |
| 3| 40 | 20 | 倒立缩小实像 |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当物距逐渐增大时,像距相应减小;同时,成像性质从放大变为缩小直至消失。最终测得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 10 cm,与理论值接近。
讨论与结论
本实验验证了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即随着物距的变化,像距随之变化,并且成像性质也随之改变。此外,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确保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距。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仪器精度不足或操作不当,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测量手段以提高准确性。
思考题
1. 如果将蜡烛放在焦点上会发生什么?
2. 如何利用凸透镜制作简易望远镜?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希望未来能继续探索更多光学领域的奥秘!
附录
实验原始数据表格、误差分析表等详细信息见附件文档。
实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