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AA)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中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显著减少,进而引发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为了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该病,医学界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科学判断。
一、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 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 感染:因白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反复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
- 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甚至内脏出血。
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因此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骨髓穿刺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全血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Hb)低于正常值;
- 白细胞(WBC)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 血小板(PLT)减少。
2. 网织红细胞计数:
- 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降低,提示红系造血功能低下。
3. 外周血涂片:
- 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有核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形态异常。
三、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和活检是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步骤:
- 骨髓增生低下:骨髓中造血细胞(红系、粒系、巨核系)明显减少,脂肪组织增多;
- 无病态造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不同,AA的骨髓中未见明显的病态造血现象;
- 巨核细胞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甚至消失。
四、排除其他疾病
在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需与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如: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急性白血病;
- 淋巴瘤或其他血液系统肿瘤;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骨髓抑制。
五、诊断标准(参考国内常用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制定的标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条件:
1. 全血细胞减少(Hb < 100g/L,WBC < 2×10⁹/L,PLT < 50×10⁹/L);
2. 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3. 排除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4.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⁹/L;
5. 若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还需满足以下之一:
- WBC < 0.5×10⁹/L;
- 中性粒细胞 < 0.5×10⁹/L;
- 血小板 < 20×10⁹/L;
- 并且有严重感染或出血表现。
六、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
- 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较轻,血象下降不显著;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进展迅速,血象严重下降,常伴严重感染或出血。
结语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骨髓检查进行全面评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