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运用情境创设法,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情感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思想。
- 难点:理解“烛光”在文中所象征的意义,以及人物行为背后的情感与信念。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二战时期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如果你们处在那样一个危险的环境中,会怎么做?”激发学生思考。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生词,如“蜡烛”、“德军”、“秘密”等。
-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3. 整体感知(15分钟)
- 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时间顺序。
- 分组讨论:你觉得这个家庭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如何?
第二课时
4.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落讲解,重点分析母亲、儿子和女儿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 讨论:“烛光”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什么?
5. 深入探讨(15分钟)
- 情境模拟: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小剧本或续写故事。
- 分享交流,教师点评。
6.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人物品质。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心中的那支烛光》。
五、板书设计:
```
生死攸关的烛光
┌───────────────┐
│ 人物:母亲、儿子、女儿 │
│ 情节:传递情报 → 危机 → 胜利 │
│ 主题:勇气、智慧、爱国精神 │
└───────────────┘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力求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一。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