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
- 掌握将一个合数分解为质因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质因数分解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解质因数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质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 难点:灵活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数字卡片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2这个数可以由哪些数相乘得到吗?”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如:
- 1×12
- 2×6
- 3×4
接着问:“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引导学生复习质数与合数的定义,引出“质因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 质因数的定义:在乘法算式中,如果一个因数是质数,那么这个因数就是原数的质因数。
例如:12 = 2 × 6,其中2是质数,所以2是12的一个质因数;而6不是质数,所以它不是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的定义: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解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逐次除法(短除法)
步骤:
1. 用最小的质数去除这个数;
2. 商继续用质数去除,直到商为1为止;
3. 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乘积形式。
举例:分解12的质因数
12 ÷ 2 = 6
6 ÷ 2 = 3
3 ÷ 3 = 1
所以,12 = 2 × 2 × 3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数(如18、24、30等),尝试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并记录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思路。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或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如:
- 分解16、20、27的质因数。
-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15的质因数是3和5。”
- “每个合数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质因数的乘积。”
5. 总结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什么是质因数?
- 如何进行分解质因数?
- 分解质因数有什么意义?
教师补充:分解质因数在约分、通分、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中都有重要应用。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
2. 尝试将28、45、60分别分解质因数。
3. 思考题:一个数的质因数分解结果是2×3×5,这个数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
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质数的因数
分解质因数:将合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例:12 = 2 × 2 × 3
24 = 2 × 2 × 2 × 3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讲解、练习与合作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理解。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与巩固训练。后续教学中应注重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