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舍本逐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它的字面意思是放弃根本,去追求细枝末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不抓重点,只关注表面或次要的东西,结果反而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成语出处
在《韩非子》中,韩非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来说明“舍本逐末”的危害。他说,古代有一位农夫,种了一片田地,庄稼长得很好。可是他却整天盯着田里的几株杂草,担心它们会抢了庄稼的养分,于是天天除草,连根都拔出来。结果,原本茂盛的庄稼因为根部被破坏,反而枯死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深刻。农夫没有抓住种庄稼的根本——照顾好庄稼本身,而是把精力花在除草这种次要的事情上,最终导致了失败。
成语含义
“舍本逐末”强调的是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关键问题,而不是被琐碎的事情牵着走。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生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了知识的真正掌握;企业只关注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发展;个人只追求外在形象,而忽略内在修养。
这些行为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进展,但实际上偏离了真正的目标。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舍本逐末”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总是忙于应付各种琐事,却忽略了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家庭中,父母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因此,学会分辨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只有抓住根本,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和真正的成功。
结语
“舍本逐末”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要善于判断轻重缓急,不要被表象迷惑,也不要因小失大。只有把握住本质,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