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的规则,并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小数点对齐的步骤。
- 难点:理解小数末尾补零的必要性,以及在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减时如何处理进位和退位。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实物道具(如尺子、商品价格标签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场景:
“小明去超市买了两样东西,一瓶矿泉水3.5元,一包饼干4.8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这属于什么类型的计算?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小数加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例题:
3.5 + 4.8 = ?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小数的数位是否对齐?
强调:计算小数加法时,首先要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小数减法
出示例题:
7.6 - 2.3 = ?
讲解:小数减法同样要先对齐小数点,再从低位开始计算,注意退位的问题。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小数点对齐;
② 相同数位相加减;
③ 结果中小数点的位置与原数一致;
④ 需要时在末尾补零,保持数位一致。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如:
- 2.7 + 1.3 = ?
- 5.9 - 2.4 = ?
- 0.8 + 1.2 = ?
(2)小组合作完成一道应用题:
“妈妈买了一件衣服68.5元,一条裤子32.7元,她给了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4. 拓展提升(5分钟)
出示一道稍复杂的小数加减题:
“小红有15.6元,买了一个文具盒用了7.8元,又买了两支笔各1.5元,她还剩多少钱?”
引导学生分步计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步骤。
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册第23页的相关题目;
- 自己设计一道小数加减的应用题并解答。
五、板书设计
```
小数加法和减法
1. 小数点对齐
2. 相同数位相加减
3. 结果保留小数点位置
4. 必要时补零
例题:
3.5 + 4.8 = 8.3
7.6 - 2.3 = 5.3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的基本方法,但在进位和退位方面仍需加强练习。今后可多设计一些变式题,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