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除法的概念,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除法的意义。
-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图片、课件、实物(如苹果、糖果等)
- 学具:每人若干根小棒或学具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中有一些水果,如苹果、香蕉等。提问:“如果老师要把这些水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每份一样多”,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15分钟)
1. 动手操作
每位学生拿出6根小棒,教师提出问题:“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说一说结果。
2. 引导归纳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总结:“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就是除法中的商。”
3. 引入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6 ÷ 2 = 3”,并讲解各部分的名称:
- “6”是被除数,表示总数;
- “2”是除数,表示分的份数;
- “3”是商,表示每份的数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看图列式
出示几幅图片,如“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让学生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并解释意义。
2. 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任务卡,如“把10颗糖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得几颗?”要求写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提升(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把9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如果是分给4个小朋友呢?”引导学生思考:当不能平均分时怎么办?为后续学习余数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 什么是平均分?
- 除法算式怎么写?
-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均分”的例子,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
2. 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分水果或零食,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
六、板书设计
```
除法的初步认识
6 ÷ 2 = 3
被除数除数商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写出除法算式,但在理解算式意义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应多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