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之初》】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人之初》,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人”、“初”、“性”、“善”等,并能在语境中正确运用。
- 了解《三字经》的简要背景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诵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性本善”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明白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语言素材。
- 难点:
-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等句子的含义。
- 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三字经》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古代儿童读书的画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是怎么学习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它叫《人之初》。”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纠正发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 提问:“你从‘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字词学习(15分钟)
- 教学重点字词:“人”、“初”、“性”、“善”、“教”、“迁”、“习”、“远”等。
- 采用多种方式识记:
- 拼音认读
- 书写练习
- 联想记忆(如“性”可以联想为“人的性格”)
- 开展小游戏,如“找朋友”、“词语接龙”,增强趣味性。
4. 理解课文(15分钟)
- 分组讨论:“为什么说‘性本善’?你能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吗?”
- 教师结合生活实例讲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
- 配合图片或动画展示“孟母三迁”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介绍《三字经》的由来及意义,鼓励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 布置小任务:回家和父母一起读《三字经》的其他部分,并记录最喜欢的句子。
6.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
- 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一遍,掌握生字词。
- 写一段话,说说你对“性本善”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人之初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人之初》,注重朗读与理解的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生活化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性本善”的内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拓展更多传统文化相关内容。